您好,欢迎来到长沙市灵心康复器材有限公司官方网站!
全国服务热线:0731-89824589
心理咨询室的设计图

正念心理学概述

发布时间:2021-05-31
如今,正念(mindfulness)是心理学及其后续领域的热门话题。在2012年,每个月都要出版40多篇关于正念的论文,这个数字打那儿开始就开始上升了。2014年9月,《卫报》记者Barney Ronay说,那一周出版了37本有关正念的新书。世界各地有许多致力于正念的会议、众多的正念组织,甚至是专门的科学期刊和杂志。然而,在如此高涨的合唱中,一个不同的声音,上个月出版的新书《佛陀药丸:冥想(Meditation)能改变你吗?》警告说:正念不是无害的。为了让大家迅速了解这些,以下是浓缩的正念的心理学:

什么是正念?

正念根植于各种哲学和宗教传统,尤其是佛教。 正念通常的定义是:以一种非评判性的方式关注此时此地的体验。一些心理学家和实践者的定义更宽泛,并且讲到了对世界的悲悯心和好奇心。牛津大学附属牛津正念中心说:“正念是以慈悲和开放的好奇心关注当下之目的所显现的意识(awareness)。”人们可以有意识的采用作为冥想练习一部分的正念观念模式(mindful mindset)。但正念同时也是一种特质(trait)。正念作为一种特质,是通过诸如“我有意和自己觉知到的情绪共同相处”之类的问题来衡量一致性,并且与诸如“我倾向于判断我的体验是否有价值,或者其价值程度”之类的问题来衡量不一致。一个流行的测量方法是以五因素正念问卷(Five-Facets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)测量一个人的非反应性、有意识行为、非判断倾向、善于观察、以及经验叙述。

基于正念的冥想是否有益?

大量的研究表明正念是有益的,但有些研究的严谨性是有问题的。比如,2013年的研究报告表明,与对照组相比,短暂的正念干预增加了健康人群内心的平静感,但是对照组什么也没做。因此研究人员承认,“我们不能确定目前研究中的显著正面效应是由正念联系引起的,或者仅仅是由每周一次的小组所提供的不确定的支持引起的。”

话虽如此,2011年的一项对23个相关研究的评审研究报告指出,正念训练可能有益于人们的注意力控制和工作记忆(尽管作者警告说,证据的质量非常贫乏)。同一年发表的另一份研究报告表明,正念有一系列的心理益处,包括焦虑减少和生活意义感的增加。

2013年进行的一项研究系统的回顾了8篇论文后发现,正念冥想及其类似的练习可能对监狱犯人有益(例如,通过减少他们的愤怒和敌意获益),但是作者再次警告,需要进行更高质量的研究。治疗方式中纳入了越来越多的正念冥想。例如,2012的对照实验元分析和复审发现,基于正念的认知疗法成功的帮助了抑郁症复发的阻止。


正念特质呢?

有证据表明,那些倾向于留意正念的人往往比不喜欢正念的人更具优势。例如,有着更多正念的学生有更高的自尊。一项来自于NordsRead的研究报告表明,在正念特质中得分较高的人更满意他们的恋爱关系,人际关系的压力反应更好。另一篇论文声称,更注重正念特质的管理者员工的绩效更高,这些员工对他们的工作更满意。甚至有证据表明,有更多正念(练习)的人更不易受到歧视的有害影响。

正念如何发挥其明显的有益效果?

这个问题正在研究之中。但是2011年发表的一篇评论提出了正念的四个关键方法:
1.帮助人们更多地控制自己的思想,比如忽视干扰的能力;
2.提高对自己身体的觉察;
3.提高对自己的情绪的控制以及应对不愉快情绪的能力;
4.最后是一种视角,关注于自己的变化的视角。

关于最后一个组成部分,Britta Hölzel和她的同事们写道:“在替代了静态自我认同的地方,出现了对‘体验’本身现象认同的倾向。”这符合佛教的教义,即,永恒不变的自我是不存在的。作者接着说,这四个组成部分是高度相关的,并与神经的各种变化相关联,例如,与精神控制有关的额叶脑区灰质的增强。

正念听起来很神奇,有不练习正念的理由么?

有一些证据表明,对于某些人来说,正念冥想是没有帮助,甚至是有害的。90年代初的一项研究表明,在一种基于正念的冥想退出之后,大多数禅修者都描述了正念的积极益处,但是有17个人表示他们至少有一种不利的影响,而且其中两个人描述了“深刻的”负面影响体验,比如恐慌发作和失去动机。

2009年发表的论文总结了12篇已发表的案例研究和正念冥想评论之中所记载的不利影响的实例。作者将这些不利影响分为三类:心理健康(例如焦虑、人格解体和幻觉)、身体健康(例如癫痫发作、复视影像)和灵性健康(例如宗教妄想)。

那么,哪些人可能面临这些潜在的不利影响呢?另一份来自2012的论文警告说,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研究很少。由Patricia Dobkin领导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正念可能对一些易感人群有风险:“专心练习冥想之时所导致的对‘内在空间’的深入探索,可能会在第一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长期的悲伤、身体紧张、以及挑剔或判断的想法之上。”

《卫报》和《The Budha Pill》的作者Catherine Wikholm提醒我们:“冥想(包括以正念为基础的部分)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更快乐,而是为了毁掉我们对自己的感觉,毁掉那个我们大多数时间所认为的、所感受的自己。科学和媒体故事常常忽略这些,而这些报道几乎完全集中在从业人员期望的利益之上。